深圳热线

沈阳铁西区老厂房被改造为开放式红梅文创园 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

2023-03-13 13:43:45 来源:沈阳网

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曾经家喻户晓的企业早已不在,而留下的十余栋颇具建筑特色的老厂房,在度过了最长80余年的岁月后,被整体改造为一个开放式的工业文化街区——红梅文创园。从此,昔日老厂区“转身”,成为备受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追捧的“网红”新地标。

老厂区,新街区

沈阳红梅味精厂始建于1939年,是国内最早生产味精的企业,也是味精行业第一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辉煌落尽,红梅集团于2014年正式宣告破产,商标易主,留下约6万平方米的厂区和13处工业厂房,其中的老发酵厂房成为文物保护建筑,另有5栋被列入沈阳市历史建筑。

随着沈阳市铁西区城市更新和工业文化片区改造的实施,沉寂的老厂区迎来新生,变身红梅文创园。在改造过程中,园区维持原有厂区的肌理和布局,并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段对老厂房进行修缮保护,使原有的建筑风貌得以保存,也保存下了人们对红梅老厂的历史记忆。

老建筑改造后的新空间,则用于服务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创意设计、艺术展演、音乐创作孵化、创意集市、时尚餐饮、手工作坊、买手店、城市书房……一个个新业态植入到建筑里,营造出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新场景。

老建筑,新青年

园区内最老的建筑、始建于1939年的生产原料库,现在是可容纳千人的Live House(室内音乐现场),“原料库”更发展成国内小有名气的“厂牌”、乐迷心中的新胜地。

据介绍,原料库Live House去年全年累计演出150余场,先后引入痛仰、野孩子、康姆士等知名乐队和音乐人前来演出,单场(晚)票房收入40余万元,累计票房收入5000余万元。今年的演出预计可达200-300场,几乎全部排满。

老厂区里曾经用于发酵原料的车间,变成了发酵艺术中心,是东北最大、最具特色的民营艺术空间,每年承办各类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100余场次。正在进行中的破冰艺术计划2022年度大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从来自世界各地1700位艺术家的7000余件作品中,筛选出81位青年艺术家的200余件艺术作品,包含油画、影像、装置、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深受展览爱好者的喜爱。为了让更多市民爱上艺术,发酵艺术中心推出了美术馆夜游计划——“破冰星球历险记”,以剧本杀的形式,带孩子们沉浸式畅游。

据了解,目前红梅文创园在营商户67家,其中文化创意类商户30余家,营业面积占比超过50%。2019年开业至今,园区累计创造产值近1.5亿元,成为沈阳铁西老工业园区向现代化国际文化创意园区升级转型的标杆之作。文创园带来的,不仅是文化生态的不断丰富,更让“看展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新消费,新生态

另一个特色工业文化街区的成功案例,是位于铁西区兴华北街8号的1905文化创意园。沈阳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1905年,沈阳铁西工业区始建,开启了百年工业史。1905文化创意园便以此命名,在工业框架中注入文化、艺术的灵魂。

园区完整保留着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工业遗址原貌和工业风格,是沈阳首个展览+演出+消费+文化体验的多业态融合文创产业综合体,已成为辽沈地区颇具影响力与吸引力的青年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地和孵化地,获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对外友好交流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市示范商业街区及夜经济特色街区。

在谈及园区的发展理念时,相关负责人这样说:由人所创、为人所创,都是与人有关;体验——将艺术与生活拼合,将场景化的艺术带入城市生活;分享——从一个人的热爱到一群人的共鸣,用艺术影响城市,延伸艺术的更多可能。

如今,园区通过艺术空间、文化演出、文创商业和文化活动四大产业载体,建立了多维文化空间,提供全新消费体验。区域内打造了十余个特色消费场景,包括全国首家基于工业文化遗址和综合型文创园区打造的专业级室内音乐演出场馆;涵盖音乐、戏剧、艺术展览、艺术衍生品、原创文化手工业者等方面的东北首个文化IP——犀牛市集;沈阳工业遗址改造最成熟的独立艺术空间和生活艺术学院;东北首个黑匣子小剧场——木木剧场并同步创立东北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极具艺术感染力的“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等。多元载体,吸引着市民参与艺术、走近艺术,让艺术“身边化”。

老厂区、老厂房变“锈”为秀,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人气打卡地,更以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和拓展着市民文化生活,不断创造消费新场景和新体验。

记者 叶青

关键词: 文物保护建筑 沈阳红梅味精厂 沈阳市历史建筑 工业文化片区

热门推荐